劳模工匠>>正文

于泳浩: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时间:2019-06-12 来源:天津工人报

yuyonghao.jpg

于泳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市重点学科负责人。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师保命。”手术台前,无影灯下,麻醉科医生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保障手术顺利进行。6月10日,记者走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室,揭开麻醉科医生的神秘面纱,采访了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麻醉科主任于泳浩。

“不见阳光的人”守护患者生命

早晨不到7点,于泳浩就来到单位,了解今天有哪些手术、手术需要注意什么、重点病人的情况、准备麻醉方案等等。时间指向7点45分,于泳浩穿上绿色的手术服,戴上手术帽和口罩,走进手术室开始工作。于泳浩告诉记者:“我们要比外科医生来得早,根据每个手术病人制定的不同的麻醉方案,提前准备好麻醉药品和麻醉器材。”

手术室内,于泳浩正在给一个需要截肢的患者麻醉,这位患者的心脏功能只有正常人的1/5,在普通麻醉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其他病症。手术开始,于泳浩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时刻关注他面前的监护仪上的各种数据。手术结束后,于泳浩的工作还在继续,帮助患者及时恢复意识,直至患者完全苏醒。

“整个手术过程中,我们的神经都是高度紧绷的,不容一点差错。”于泳浩告诉记者:“许多患者误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就完事了’。其实不然,麻醉远非如此简单。安全、舒适的‘睡觉’环境背后,麻醉医师要参与术前评估、术中监护、术后苏醒的全过程,可以说,我们是整个围手术期陪伴患者时间最长的人。”

于泳浩常常自嘲自己是“不见阳光的人”。因为每天早晨出门,太阳还未升起,晚上回家,月亮已挂在空中;白天的时间都在手术室里。“我们虽然见不到太阳,但是每一场手术的成功,都是照亮大家心里的阳光。”于泳浩说。

“每次麻醉都是一次考验”

和于泳浩交流的时候,他多次提及了麻醉科的科训“用专业获得尊重,用沟通加深理解”,这就是他的工作信条。

多年的工作经历,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他记忆犹新,两台高难度的手术同时进行:这边是位101岁的老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手术,这就要求在普通麻醉的基础上,照顾老人的其他病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还要保证老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那边有一个刚满4个月的婴儿需要手术治疗……在为这“一老”“一小”麻醉的过程中,他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也更加牢记了作为麻醉医师的使命和责任。

从新生患儿到百岁老人,他要做到的不仅是完成麻醉任务,更多的是让患者们在舒适的情况下完成治疗。于泳浩说:“麻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等因素都在考虑范围之内,麻醉无大小,每一次麻醉都是一次考验。”

不余遗力培养青年人

于泳浩介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无痛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麻醉医生不仅要做手术室内的麻醉,还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与镇痛。面对人们对舒适诊疗的需求量加大和麻醉医师短缺的现状,作为学科带头人,于泳浩不余遗力地积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鼓励并支持他们申请基金、出国留学深造,以促进学术梯队建设。

尽管他早已是工作多年的麻醉科主任,但他仍会坚持每周一次去汉沽的基层医院辅导教学。他还是全市首批麻醉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有着丰富的带教经验,多次荣获“天津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名。他规范了天津市住院医师的规培管理,获得“全国百佳规培基地主任”称号。已毕业的硕、博研究生多数任职于全国各大三甲医院,其中一部分已成为科室技术骨干甚至科室主任,可谓桃李满天下。

当问到于泳浩每天工作都这么辛苦,值得吗?他回复:“有两件事总能让我特别高兴,一是危重病人在自己的抢救下转危为安,另一个是自己讲课时,学生自发的鼓掌。”谁能想到,两件最高兴的事情竟还都是和工作有关,这就是于泳浩的回答。(记者姜凯琦 通讯员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