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正文
在天津市救助管理站,闫世威被称作救助站里的“福尔摩斯”。入党19年来,闫世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认真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满腔的工作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审查工作中。他抓住受助人员提供的点滴线索,耐心核实,力争使每名受助人员都能重返家乡、回归家庭。1987年至今,他先后为2000多名“无名氏”找到了家。
闫世威常说,救助管理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家庭和个人,我们的工作多一分认真,受助人员就多一分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多年来,他主攻甄别、查询、为受助人员找家的业务工作。他不满足于单纯掌握一般业务查询,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总结几代同事的工作经验基础上,闫世威结合自身实践体会,创立了一整套科学的查询方法。这套方法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发挥出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查询工作效率。特别是针对讲不清住址的老幼受助人员、精神病患者、智障人员和聋哑人员,闫世威创新提出了口音辨别法、种族辨别法、历史辨别法、地理辨别法、生活习惯辨别法、携带物品辨别法和受助人员身份界定辨别法。几年来,在他的实践下,为长期滞留站内人员找家率显著提升。
除了在业务上勤于钻研,闫世威还主动承担培养新人的工作。救助管理业务工作复杂烦琐,直接面对受助人员,情况各异,处理起来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老党员,闫世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帮助年轻同事尽快熟悉并适应救助管理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他经常与年轻同事聊天沟通,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并及时把党组织的关怀传递给青年人,切实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