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正文
张翊飞,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海工验船师。身为高级工程师的他,一直在海上钻井平台间飞奔穿梭进行检验,他把检验表装进脑子里,处理问题严谨而富有效率,赢得了“海上飞”的昵称。
清晨,在新港船厂坞底,高瘦的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海工验船师张翊飞,穿戴整齐连体工服、护目镜等安全装备后,挂着测氧仪、检验锤等工具,飞快地钻进渤海10号钻井平台桩靴400mm×400mm人孔。迎着扑鼻的恶臭,他在狭窄的桩靴内部淤泥中,开始一天的特检工作。工作15年来,他就这样天天穿梭在一座座海上钻井平台间进行检验,像一只勇敢的海燕,搏击在渤海湾,赢得了“海上飞”的昵称。
当前,海洋石油开采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用于海上石油开采的海工装备建造、安装和在役状态下的各项法定、入级和第三方检验的重任,就落在张翊飞这样少数海工验船师身上。这些“体检”,直接关系着海上设施的安全生产。
20分钟后,张翊飞从桩靴钻出。此时,汗水已把满是淤泥的工作服黏在他身上。他顾不上休息,当机立断地建议平台管理者:桩靴内部结构完好,但为了减缓钢结构的腐蚀,牺牲阳极需要更换。
海上钻井平台特检,相当于人体全面“体检”,五年一次,时间短任务重。“这直接影响后续运营,丝毫不能马虎。”说罢,张翊飞健步如飞地爬上桩靴与桩腿连接处,指导无损检测公司检查结构焊缝是否有缺陷。
“特检虽比建造检验辛苦,但好在平台直接停到坞内,相比海上平台检验的辛苦,它更多是考验验船师短时间内的技术和应变能力。”张翊飞笑道。
原来陆地的活儿,只是张翊飞工作的一小部分。一年中,不管寒冬酷暑、白天半夜、还是春节中秋,他有半年时间在海上众多固定或移动平台间飞奔穿梭,进行技术检验、应急情况处理等工作。他常常克服乘船十多小时带来的晕船,长时间无法同家人通讯的寂寞,奔赴渤海深处的平台;随时在大风大浪中,乘高空吊笼登离平台,挑战海上几十米的高空危险作业……他曾创造一年297天的最长海上出差纪录;2015年,他参与完成我国最大的渤海油田200余座海上平台的九成年检。加之,他所在的海工检验处党支部在建设“海燕精神”特色支部,由此,他“海上飞”的昵称传开了。
在连接处,张翊飞聚精会神地检视每条焊缝,不放过1毫米的裂纹缺陷。因为钻井平台采油作业时,近万吨的载荷传导后都集中在连接处。一个微小的裂缝,也可能造成站立在30多米深海床上的平台倒塌,造成安全事故。
确认连接处没有缺陷存在后,张翊飞又健步如飞地登上平台,检查多个压载舱内部钢结构。这个平台船龄达30年,内部腐蚀较严重。在舱内,借助手电筒的光亮,他脱口而出:“舷侧外板腐蚀超15%、内部构件腐蚀超25%……这些都需要更换。”凭着多年对700余条的特检技术规范熟背吃透,他能快速分辨出30多类构件的腐蚀极限,做出准确的更换决策,预防构件尺寸减少影响结构强度。
从压载舱出来,除了短暂的午饭时间,张翊飞一直健步如飞地在3条130多米高的桩腿爬上爬下,检查损伤、腐蚀等结构问题。
下午4点,他又马不停蹄地进行消防实验,查看消防管线和阀件是否有渗漏等情况发生。“石油是易燃易爆的高危化学品,消防设施时刻要处于高效的备战状态。”他严肃地解释着,并特别提醒平台管理者,数百个法兰垫片只要有一个错用不阻燃材料,须立即更换为阻燃的,避免垫片遇火融化造成管线渗漏,防止紧急情况下无法高效灭火施救。
夕阳西下,在平台管理者眼中,这一天张翊飞处理问题严谨而富有效率,好像在平台到处“飞来飞去”。照这个速度,他一周就可完成平台特检项目,为平台早日投入运营节省了宝贵时间,真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飞”。
对此,他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主要是践行工匠精神,把检验表装进脑袋,这样经过钻井平台每个位置时知道检验哪些项、标准有哪些,才能实现验船‘海上飞’。”正因为有张翊飞这样一批爱岗敬业、技术过硬的海工验船师,天津分社在同国外同行激烈竞争中,实现了服务区域内固定设施建造检验市场占有率达到85%,在役检验市场达90%以上。(记者 王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