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正文
作为一名年仅32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八研究所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的带头人,付铜玲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改造的航天重大工程项目,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在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领域高精度、高动态、多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控制难题,打破了领域内系列设备研制瓶颈,接连挑战“不可能”,创造出一项项国内领先的奇迹。
在五一八研究所,付铜玲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一年中付铜玲大约有40%的时间往返于各地出差的路上,只有10%的时间才能在晚八点前到家与家人团聚。
2013年,所里开辟微低重力模拟仿真业务新领域,承担起探月工程三期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全物理仿真核心基础设备“大型超平支撑平台”的研制任务,这是国内外同领域规模最大、精度最高、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气浮式微低重力模拟系统。付铜玲就是此项目里敢打敢拼的“精兵良将”。她接下了“挑战”。
挑战的“第一关”是如何检测和调控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由200块单块平台拼接组成的大平台。根据以往经验,平台检测方式均为手持设备检测,调平工作更需要人工在平台底部手动操作,费时费力且精度不高。“如果能实现高精度全自动检测和调控,24小时之内就能完成整块平台的调平工作,效率将提升30倍。”面对这个常人认为是“不可能”的挑战,这位年轻的“拼命三娘”最终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角秒级水平度和微米级高度差的超高精度全自动平台调控。
作为设计师,付铜玲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生产现场。为了确保项目工地预埋管路正确,她每天戴着安全帽,头顶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建筑地基的钢筋网上行走“如履平地”。为了提前验证系统功能,她能匍匐在距离地面仅0.6米的花岗岩平台下咬牙测试设备。长年累月下来,脖颈腰背痛已成了家常便饭。
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的带头人;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改、研保的航天重大工程项目……付铜玲赢下了一个个“不可能”的挑战。
付铜玲带领团队实现了大承载、多自由度标定类设备的研制,稳居国内领先水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我们航天人的特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我有我的追求。”付铜玲清秀的脸庞满是坚毅。(记者 高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