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正文
说起利民调料,老天津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蒸面、制粬、发酵……走进生产车间,如同置身桑拿房,常年40多摄氏度高温,外人进去都喘不上气。“大伙儿精心点儿,马上要过年了,咱得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一车间副主任杨科嘱咐道。
“百姓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成绩。”杨科说,“虽然公司每天产量几万、几十万,但老百姓就买一袋、一瓶,只要有破损,对他们来说就是100%的损失,所以我们一定得100%合格,要不然对不起消费者。”
为了传承这“一方老味儿”,他13年如一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打破国企旧模式
不拘一格选人才
“以前用老蒸面机,得靠人工把面倒进蒸锅里,一倒就得几百袋,再加上高温高湿,一到夏天,衣服从来没干过。”与他一起进厂的一车间副主任赵政回忆,这种工作环境吓跑了不少年轻人,但杨科从没叫过苦和累,脏活累活抢着干。
“我刚从农村到公司时,两眼一抹黑,怎么蒸豆、蒸面都不懂,就想‘多学学’。老师傅们经验足,我只有多干活才能多学‘手艺’。”杨科腼腆一笑,“正是一代代手艺人的精益求精,才成就了利民这块‘金招牌’,我们只能添彩,不能抹黑。”
随着老师傅陆续退休,很多年轻人都“玩不转”机器设备。“杨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天天研究怎么维修、怎么调试。现在,他光听音儿就知道设备哪里出问题了,这全靠自学。”赵政说,“就连包装好不好、商标怎么贴、生产日期打在哪儿,他都有一定之规。”
“有时候逛超市都得看看我们的调料,没摆放正的给它摆好了,外包装有污损的给它擦干净,感觉就像对自家孩子似的。”在公司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宽松氛围中,凭着这股认真劲儿,杨科慢慢从一个普通的外来工变成了正式工,再到班组长、党员、中层管理人员。
“多年来,我们打破国企铁饭碗、铁交椅、大锅饭的固有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内部竞争上岗,挖掘出很多像杨科一样有干事创业决心的青年干部,为企业改革发展、产业链扩充贮备了大量人才。”公司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吕义祥介绍。
在这座温暖之城
撸起袖子加油干
“记得我在党旗下宣誓时,心里除了满满的自豪感外,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长机会,杨科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2年,在公司推荐下,他还参加了天大网络教育学院大专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不仅加了油充了电,也让我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杨科说,随着灌装设备的更新换代,原有的几吨旧包装膜都不能用了。“要是把新设备的塑料膜合成器重新设计一下,旧的包装膜不就可以使用了吗?”经过反复研究、连夜绘图、多方沟通,最终试验成功,旧包装膜全部利用上了,这项技术改造为公司节省了8万多元。
对于他的执着,同事们有目共睹。“之前有一批出口压榨油要得特别急,为了赶进度,我们轮休但设备不停,杨主任一直在那盯着,三天没合眼。他以身作则,我们更不敢马虎。”在一车间职工刘欢看来,杨科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还“爱琢磨”:“我们在灌装酱油前都得清洗瓶子,可瓶子外面有水渍,标签贴不好,也影响美观。他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在贴标签前加了一道空气吹干程序,效果特别好。”
筑梦新时代,扬帆再起航。对于未来,杨科干劲十足:“我从农村长大,在天津蜕变,13年来,早就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在未来的13年甚至30年,我会继续保持劳动者的本色,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实际行动与时代发展同行,为百姓餐桌护航。”(记者 李国惠)